<track id="gznih"><ruby id="gznih"></ruby></track>

  • 以科技創新塑造中國銅業發展新優勢

    時間:2022-01-29

    “只有創新才能自強,才能爭先。”在中鋁集團第四屆科技創新大會上,集團黨組書記、董事長姚林提出“要重塑集團科研生態,不斷增強創新動力、創新活力、創新實力”。集團總經理、黨組副書記劉祥民提出“重構科技創新體制機制”的要求,并對中鋁集團《關于新發展階段加強科技創新工作的實施意見》進行解讀。近日,中國銅業有限公司黨委書記、董事長許波,黨委副書記、總裁高貴超在公司改革創新與發展研討會上,就落實集團科技創新大會精神,結合中國銅業實際,對科技創新的戰略目標、重點任務作安排部署,把科技創新擺在中國銅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位置。

    發展是第一要務,人才是第一資源,創新是第一動力。立足新發展階段,貫徹新發展理念,構建新發展格局,推動中國銅業高質量發展,必須依靠科技創新、建設富有活力的創新體系塑造發展新優勢。

    要加強創新要素支撐,打造創新“特區”。創新首先要解決實際問題。要縱向落實各級責任、橫向集聚各類資源,把人、財、物等創新要素向關鍵領域、重點環節聚焦。明晰科技創新方向,聚力打造銅鉛鋅原創技術“策源地”,做實銅鉛鋅現代產業鏈“鏈長”。要積極探索實踐“企業出題、創新平臺領題、協同解題”的創新合作機制,充分發揮創新平臺的科研優勢,提升院企共建車間實驗室的技術服務能力,形成問題來自一線、解決在一線、收益在一線,技術、成果和人才提升在研究院的新路徑。要聚焦關鍵共性技術、產業化技術研究,創造經濟效益,反哺前沿技術投入,形成良性循環。重點攻克蘭坪堆存礦、秘魯難選礦、深地資源安全開采、高純超高純金屬項目技術攻關、產業化進程,奔著中國銅業最緊急、最緊迫的“卡脖子”難題去,堅定科技自立自強,將“卡脖子”變為“殺手锏”,掌握更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,掌控產業發展的“命門”和主導權。

    要激發人才創新活力,不能像管理行政干部那樣管理科技人才。創新之道,惟在得人。進一步強化管理機制創新,需要在人才培養、使用、評價、服務、支撐、激勵等方面下功夫,“破”“立”并舉,積極為人才松綁。進一步破除“官本位”、行政化的傳統思維,不能簡單套用行政管理的辦法對待科研工作,把政策聚焦在為科技人才服務、支持、激勵方面,多想辦法、多出措施,而不是著眼于“管”,把人才“管住”。要進一步落實“讓科研經費為人的創造性服務”的理念,通過賦予科研人員更大的資源調度權,放手讓他們把才華和能量充分釋放出來,同時,建立健全責任制和“軍令狀”制度,確保科研項目質量、效果。要進一步完善激發創新活力的績效激勵,引入競爭機制,通過科研項目“揭榜掛帥”“賽馬”等制度,科學進行科技成果經濟性評價,把“創”與“爭”的內在動力激發出來。

    要堅持系統觀念加強頂層設計,形成全面創新總動員。在中鋁集團的領導、支持下,中國銅業圍繞“突出科技創新的價值創造、加強技術集成、健全科技投入機制、強化重大科技布局”,積極組建中銅研究院(北京分院),形成了綠色高效鉛鋅礦山領域、鉛鋅冶煉共伴生金屬高效綜合利用領域、綠色開發銅礦山領域、綠色低碳銅冶煉領域、高性能銅及銅合金領域、鍺高純材料及產業發展研究領域6個專業領域技術中心,初步形成了“1+1+4+N”科技創新體系。下一步,要真正落實“一把手”負責制,完善創新生態,堅持“以我為主,開放合作”的原則,確保創新成果為我所用,創造產業價值。利用“集團級、戰略單元級、實體企業級”三級項目攻關模式,用好用活4個國家級和29個省級創新平臺,在重大項目上實施特殊調配制,打破常規,加強與科研院所合作,把分散的創新主體聯合起來。進一步強化帶頭人作用,促進創新鏈和產業鏈的精準對接,發揮好主力軍、集團軍作用。同時,激發企業員工“萬眾創新”動能,支持實體企業進行各類小改小革“一招鮮”,不斷降成本、提效率、增效益。

    自主創新,時不我待;科技強企,機不可失。中國銅業作為“國家隊”的一員,作為中鋁集團重要戰略單元,需牢記集團“排頭兵、主力軍、引領者”的戰略定位,主動服務支撐國家重大科技戰略,不斷加強創新能力建設,依靠科技創新拓展發展新空間、塑造發展新優勢,以責無旁貸的使命感,賦能高質量發展。

    相關新聞:
    [上一篇]
    [下一篇]
    幻女与人xx00毛片
    <track id="gznih"><ruby id="gznih"></ruby></track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