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年6月,紫金礦業收購巨龍銅業50.1%股權,主導開發我國已探明銅金屬資源儲量最大的斑巖型銅礦。在一年多時間里,巨龍銅業不僅實現了建設開發質的飛躍,生態樣貌也實現了美麗蝶變,高山綠草、高原柳、藏青楊、沙棘、格桑花、油菜花交替入鏡,一幅綠色畫卷漸次舒展。
自入駐以來,巨龍銅業積極響應國家生態保護和綠色礦山建設要求,貫徹落實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的生態理念,堅持“邊開發、邊保護、邊治理”的原則,針對不同海拔、不同氣候、不同土壤,針對性地制定生態修復方案,靶向施策,逐一破題,使礦業開發與環境保護有機統一,賦予了高原礦山生態文明建設新的內容與內涵。
因地制宜實現“梯級綠化”
巨龍銅業對項目建設施工嚴格管控和優化,最大程度上減少對原始生態環境的破壞和擾動。高原原生草皮、腐殖土極其珍貴,項目在施工過程中對基建區域原生草皮及腐殖土做到能收盡收,集中移植、堆放以供后續再利用。與此同時,邀請專業綠化技術人員到場勘察和評估,制訂苗木移植方案,將礦區建設區原有苗木、表土進行移植并進行充分保護。
針對礦區海拔高差達1500米的情況,巨龍銅業堅持“尊重自然、順應自然,科學綠化”的原則,結合礦區特殊的地理位置及氣候環境,因地制宜采用“梯級綠化”的模式進行植被恢復綠化:海拔4000米以下區域主要采用“喬木+灌木+草本”的綠化模式;海拔4000-5000米區域主要采用“灌木+草本”的綠化模式;海拔5000米以上區域主要采用“高山草本”綠化模式,實現礦區分層次、梯級綠化。
“老問題”的“新對策”
巨龍銅業投入大量研究和治理經費,對比不同廢棄地治理模式的經驗,以“分層治水、邊坡修整、土壤改良、植物選擇”的工程總思路,成功實現了礦區高陡邊坡的生態修復。
礦區首次在高原嘗試應用植生袋、植生毯克服原生土壤貧瘠問題,并在植生袋、植生毯內添加植物生長所需營養物質及相應草籽,取得了良好的生態修復效果。礦區對高陡邊坡區域掛網噴播技術進行改進,增設排水、引水設施,減少雨水對邊坡的沖刷;在噴播材料中加入粘結劑,有效增加噴播客土附著力,提高草籽存活率。同時,礦區大面積推廣使用纖維噴坡修復技術,使噴播綠化施工效率大幅提升。
“花海”扮靚高顏值礦山
在推進礦區綠化進程中,巨龍銅業統籌考慮礦區美化,從礦區大門處至4600米區域大量播散適應當地氣候條件的格桑花種。目前礦區4300米以下區域格桑花長勢較好、花期較長,尤其在尾礦壩下游處形成花海,成為礦區又一處“網紅打卡點”。
據不完全統計,自2020年6月以來,公司在生態修復方面累計投入1.16億元,完成生態修復面積172萬平方米,種植喬、灌木172686株,基本形成礦區海拔5000米以下區域“連片成面”、5000米以上區域“串珠成鏈”的綠化格局。同時,公司已編制《2021-2025年五年生態修復規劃》,生態修復規劃面積約366萬平方米,預計投入2.2億元,將實現礦區全面復綠。
未來,巨龍銅業將不斷深化與國內外科研院所的戰略合作,針對不同海拔、不同坡度開展生態修復試驗,研究破解高原生態恢復治理難題,不斷提升礦山生態恢復治理工作水平,全力推進綠色礦山、花園式礦山建設,努力打造高原礦山生態修復典范,探索一條礦山生產建設與生態環保相容兼顧、有機融合、相互促進的綠色礦業發展之路。